近年來,平塘縣堅持“村民參與、村民做主、村民監督”的原則,積極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在實踐中形成了事務管理委員會“兩建兩興”工作模式,有效解決了村民事務管不好、矛盾糾紛調解難、環境衛生髒亂差、發展致富無門路等問題,有效維護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厚植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良好基礎和氛圍。
建組織,大小組事有人管
民選公認“管事人”。事管委委員由村(社區)兩委提議或與會村(居)民85%人以上聯名推薦,通過村(社區)群衆大會舉手表決選舉産生,對黨員人數超過5人的村民組,依托事管委同步設立黨小組。目前平塘縣共建事管委120個。事委會下設文娛宣傳隊、紅白喜事服務隊、村寨衛生監督隊、矛盾糾紛調解隊、産業發展隊等5支工作隊,隊員由村民組成,義務參與工作,采取田坎會、院壩會等形式開展議事工作。
注重發揮“鄉賢寨老”作用。采取“群衆推薦、群衆簽字認可”的方式,在熟悉群衆工作,熱心公益事業的有識青年、寨老等人群中推選事管委主任1人,推選事管委委員3至5人,讓他們在爲群衆辦好事、辦實事的過程中凝聚和引導群衆,增強了村級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
明確管理職責。事管委主要聚焦村級建設項目、惠農政策落實、矛盾糾紛調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重要事項,收集社情民意,反應群衆熱點難點問題,爲參政議政提供制度化、常態化渠道,擴大和保障了群衆的民主權利,實現了村組“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同時賦予事管委參與村級事務權力。
建制度,村規民約立章法
堅持村規民定。事管委成立後,充分尊重群衆風俗習慣和意願,制定村規民約和組規民約。村規民約和組規民約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並進行簽字確認,全村戶主全部簽字認可後組織實施,營造了“我簽的村規民約我遵守”誠信共識。
落实村事民管。事管委作为富民政策“宣传员”、 社情民意“代言人”、 经济发展“领头羊”、 和谐稳定“推动者”,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商议决定重大事项,通过及时收集民意,形成决议报告向村两委报告,抓好本村民组经济发展谋划,并组织引导群众搞好产业发展。
推進村規共遵。建立說理、批評教育與懲罰相結合的處理制度,對違反村(組)規民約的采取“一說理二批評三處罰”的“三步工作法”執約,凡違反相關條款者,經一個月批評教育無效的一律“拉黑”,對“拉黑戶”依規約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
興産業,脫貧致富夯基礎
産業發展作示範。事管委通過整合各種資源禀賦,采取抱團發展形式,帶頭在本村發展産業,示範帶動群衆參與,消除群衆經驗不足、怕擔風險的顧慮,大膽發展産業。按照一村1個500畝以上規模種植基地、1個規模養殖基地、1個村集體經濟實體的要求,事管委累計創建種植示範基地48個、養殖示範基地94個、121個村級集體經濟全部實現“脫殼”。
惠民政策全落實。結合村務工作清單,定期梳理惠民政策清單,事管委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開展宣傳,切實提升組上群衆惠民政策知曉率。凡是涉及需要選擇性的惠民政策,如低保對象、危改對象、走訪慰問對象等名單,事管委均召開群衆大會按政策標准商議決定享受對象名單後報村“兩委”,打消了群衆疑慮,搭建了公開評議平台。
利益聯結廣覆蓋。將者密六硐大壩、塘邊塘泥壩區、掌布壩區等壩區2.9萬余畝良田進行流轉,引進貴州省玉金農旅發展有限公司、平塘縣粵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營養餐公司進駐“六硐壩區”,組建塘泥壩區種養殖合作社5個。目前,茶、果蔬種植覆蓋受益群衆6000戶7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00戶1萬余人,年畝均純收入從原來的2500元增長到1.25萬元,人均純收入8600元。
興文明,和諧鄉風造環境
“草根”宣傳樹新風。成立文娛宣傳隊,把村規民約、組規民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惠民政策等編排成文體節目或寫進山歌,在村寨輪番上演。廣泛開展“傳家風、立家規、樹新風”活動,利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扶貧夜校等平台,加強政策法規、傳統美德的宣傳教育,提高群衆自覺遵紀守法、帶頭崇尚美德的自我教育意識。
“星級”評比傳導向。定期開展環境衛生“星級文明戶”“好媳婦”等評比活動,積極倡導鄰裏互助、夫妻和睦、尊老愛幼、誠實守信、自立自強。實行事管委星級化管理,在事管委星級評比基礎上,對黨員戶、群衆也實行星級評比。通過評比,有效提高了村(居)民綜合素質,環境衛生和生活習慣得到改善。
“成果”固化推落實。鞏固對違反村(組)規民約者采取“一說理二批評三處罰”的“三步工作法”規範約束群衆不良風氣和行爲,較好地推動了過去行政命令管理到現在村民參與共商共治的轉變,實現了從過去信訪亂村到“零上訪”“零糾紛”的轉變,群衆對村務滿意度達97%。
黔南日報記者:彭悅
編輯:劉朝媛
校審:吳貴梅
審核:蒲賢良
監審:孟景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