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勇
布依族是平塘縣三大主體少數民族之一,也是縣境內較早的原住民族之一。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在唐代,便有布依族先民在平塘地方生息繁衍。以後,曆代皆有遷入,其中以明代最多,支系最複雜,來源也極繁複,諸如平舟、克度、塘邊等地的楊姓,大塘的陳姓,甲茶西涼的陸姓,牙舟邊蘭的蒙姓,通州地方的蒙姓、莫姓,掌布地方的陸姓、盧姓、羅姓,京舟地方的孟姓、羅姓,者密地方的鍾姓、羅姓等,或稱來自江西、廣西、四川、湖南和其他別的省區。同時,在“大雜居小聚居”的演化過程中,還不乏“漢化”和“夷化”的成分。
如此背景下,要對境內布依族文化作一個普遍、共性的界定,很難。尤其是將其作爲全域旅遊的一種“産品”來打造和“商品”來開發,使其“難以捉摸、成分無窮無盡、沒有固定形狀”的文化具象化,必須要找到支撐的習俗載體。比如中堡拉納苗族到西涼地方陸姓布依族村寨“討糍粑”的活動,克度塘邊地方楊姓布依族的除夕夜祭祖儀式,由“浪哨”而衍生的塘邊清水、掌布六月六歌節,以及大塘等地的婚俗禮儀。
目前,作爲平塘布依族文化的呈現,僅有清水和掌布六月六歌節爲外界略知,但其影響力遠遠低于同性質、同類型的興義查白歌節、安龍毛杉樹歌節、長順老鷹坡歌會、惠水董郎橋歌會,更無法比肩苗族的跳花坡、花山節、跳洞、姊妹飯節等大型節會。究其原因,一是儀式性行爲嚴重缺失(如水城三門塘跳花坡要“請花樹”,台江施洞的賽龍舟要“祭龍船”等);二是個體性、個性化文化特色微弱;三是組織性、表演性成分明顯,自發性狀態不夠;四是活動內容單一,參與面狹窄。
就民族文化旅遊的層面來說,沒有儀式的活動,永遠缺乏生存的土壤;沒有屬于自己的故事,多會有抄襲和移植之嫌;過多“有組織的表演”,只能將傳統活動引入“遊戲”的誤區;單一、單調的活動形式,無法滋生豐富的看頭。藉此,以布依族文化爲全域旅遊添彩,有必要對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進行專業性策劃:
一是整合相關信息,通過具體活動講述完整的族群故事
清水六月六歌節,在大家共知的層面,至少包括了節慶起源、活動內容等信息。關于此節的來曆,起源有二:一說楊氏先祖在端午前夕受命遠征,官兵要求過節後再出發,軍中主事正言:“軍令如山,不能有違!”隊伍凱旋,已是六月初,主事乃下令六月初六補過端午節。于是舉族同歡,相邀共賀,代代傳沿,便形成了“六月六”節慶……另說“六月六”的發源地在抵卡打金寨腳河道最窄的地方,這裏也是清水河的最深處,方圓附近的泅手從來沒有探到底。探究的誘惑和刺激一傳十、十傳百,激發了很多人想親身一試的願望和鬥志。于是六月初六這天,成百上千的好勝者蜂擁而至,都想在衆人面前一顯身手。如此,每年六月初六,便成了一個鄰裏鄉親雲集競技和觀望的日子。當天,還舉行摔抱腰、舉石磴、拉弓射箭等比賽及庭院盤歌對唱……
兩個故事相輔相成,前者暗含了楊氏先祖受命征伐的曆史,後者影射了楊氏布依族尚武的精神。而楊氏先祖受命征伐的曆史記憶,在今天地方傳統祭祖儀式中,還完好地保留(時間上,嚴格遵守在半夜雞鳴時分才正式開始;供桌左前角下橫貫一條扁擔,兩頭挑著酒壇、米食、長條豬肉或一腿豬腳,意在旦有軍情,隨時開撥,挑擔以行;供飯以糍粑墊底,上放飯團,飯團上蓋一葉半生不熟的青菜或白菜,若有急事,可用菜葉包了飯團和糍粑即走)。
以六月六歌節爲大背景,將“祭祖”之禮“移植”作爲活動的“啓動儀式”,並細節化具體的活動場景和活動內容,不僅可以讓觀者全面了解當地楊姓布依族遠古的曆史,還將增強活動的文化內涵,使這一節慶成爲有源之水世代傳承。
二是借助相關傳統,通過體驗性參與延伸族群故事鏈條
相對而言,掌布六月六歌節在講述層面的文化底蘊就要輕薄許多,但該地“浪哨”的原生性卻保持相當完好,可營造特殊的婚俗體驗場景,豐富活動內容,彰顯布依文化。
布依族有个传统浪漫的社交活动叫“浪哨”, 直译“浪”即“坐”,“哨”即“姑娘”,意思是“与姑娘同坐”。追溯它古老的渊源,其实是布依族传统的口头教育形式;“浪哨”的歌词,是经过数代流传的“教育诗”。内容涉及伦理道德、处世为人、孝敬父母、安居乐业、勤建家园等。青年男女以“浪哨”的方式交往,即借此考察对方是否熟知这些古传的“诗文”,以深入了解对方的品行。
傳統村寨中,“浪哨”相識相知的男女,即使情投意合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也必須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媒妁之行,要經曆“問親”、訂親、“討八字”、“送報期”、娶親等儀式;每一個儀式中,歌都是不可缺少的“禮儀”。舉個例子,比如提親環節:
媒人:一家有女百家求,三回九轉我走周。
媽家姑娘許我去,親家有事好來遊。
女方:婆會說來婆會擡;錦雞逗得鳳凰來;
婆你性急是好事,三言兩語費你猜;
姑娘本是外甥女,還要大舅把口開;
親戚不嫌多走點,三回九轉婆慢來。
一問一答間,全然把布依族古老的“姑舅親”表述得明明白白,即“舅爺家耍外甥,哼都不敢哼”,外甥要出嫁,須等舅家先開個口。
以六月六歌節爲由頭,放大傳統的婚俗禮儀功能,將極大地深化歌節的內涵,提供多元化參與方式和觀賞內容。
三是依托當地旅遊吸引物,借勢開辟拓展族群新的故事場景
隨著FAST的落成啓用並作爲天文科普基地,將天文科技理念置入清水布依族“美麗鄉村建設”之中,不僅可以讓高深的天文科學走出專家學者的“象牙塔”,更能讓廣大遊客在實際場景和現實生活中感受天文科學的無處不在。這一創意,雲南“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已經爲天文科學與中國天文曆史、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很早以前,布依族代代口傳的神話和古歌中,就産生了大量關于太陽、月亮、星象、氣象和物候的記載。科學知識的傳播,科技科普化、科技民俗化、科技科幻化始終是相互補充和說明的手段。
甲茶優良的人居環境,爲當地布依族文化提供了別樣的解讀。憑水而居,庥竹茂密,古法造紙一度是當地布依族營生的手段之一。這一文化遺産不僅與蔡倫造紙有著古老的淵源,更是布依族先民精耕細作之余的文化呈現。
2000年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人》曾将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发明创造排了一个序,中国蔡伦发明的古法造纸技术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起点而赫然排在了第一位。今天,这一古老的技术文明正隨著现代化潮流的迅猛推进而消失湮灭。只有在依然保存着一片文化生态净土的贵州大山深处,才能看见它鲜活传承的身影。比及贵阳花溪香纸沟、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的古法造纸,甲茶也许与世界的交流还没开始,但唯其如此,其根其技才显出原汁原味的魅力。
全域旅遊不求處處是景,同樣的,布依族文化亦非平塘地域文化的唯一標識。其所爲者,在于作爲必要的點綴和串聯,讓平塘四時、四處值得一看,值得一遊,看之有味,遊之有興,品之深得文化的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