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英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平塘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辦學條件顯著改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2011至2014年連續三年獲得黔南州高中教學質量一等獎,2015年黔南州文科狀元花落平塘,錄取清華、北大各1人,2016至2017年,錄取二本以上人數突破千人,2017年理科裸分狀元在平塘産生,2018年600分以上人數增幅黔南州最大。在成績面前我們值得欣喜,但反思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一、教師隊伍結構性缺編和配置失衡。全縣現有教師3749人(含特崗教師),小學和初中師生比分別爲1:15和1:13,基本達到要求。高中教師師生比爲1:14(1:13達到比例),缺額40人。但是實際情況是:一是事實性缺編。教師隊伍中女老師比例大,隨著二胎政策放開,請産假的女老師多,校級領導因行政事務纏身無法正常上課,部分臨近退休老教師從事後勤工作不能再站講台等。二是專業性缺編。很多學校缺少英語、體育、藝術類老師,尤其是鄉村小學最爲突出。三是教師配置失衡,結構不合理。由于高中擴招,高中老師由2013年的189人增到2018年的439人,新教師占57%,研究生學曆僅有2人,教育教學經驗不足。縣城及鄉鎮中心學校基本上都是滿編或超編,難以進人,年齡結構出現斷層,如平湖二小、四小教師平均年齡49歲,平塘二中教師平均年齡46歲。
二、教師繼續教育力度不夠,教師整體素質提升不足。一是一線教師尤其是鄉鎮老師幾乎沒有機會外出參加系統的學曆提升或者知識更新學習,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不能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二是每年由縣教育局組織的寒暑假教師集中培訓專業性、系統性不強,效果不明顯。三是教師自我繼續教育沒有形成氣候。
三、教師人才進入流動機制不嚴不活。一是沒有形成擅自流動和自行辭職行爲的聯合制衡機制。本縣嚴守組織人事紀律,但外縣不拘一格招才納士;本縣簽訂服務合同,但外縣不制衡就職失信和浪費招考成本的行爲。二是教師人才引進、招考、調動、聘任機制和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如穩定高層次人才的優惠政策缺少競爭力;招考教師工作模式化,有文化有內涵但不會教書;中心地區和邊遠地區、縣城和鄉鎮學校教師互相不流動或難以流動等等。三是優秀教師不斷外流。近三年,教育系統申請調離我縣教師33人,辭職15人,申請調離和辭職的大多數都是學校多年培養的骨幹教師。如2018年秋季學期,平塘民族中學就有7個教師申請調離,3個辭職,其中3個教師未經組織批准就自行到都勻一中任教。
四、教師職業行政化、社會化明顯。教師在工作、生活中比較弱勢。一是不敢放手放膽管理“熊孩子”成爲潛意識和不自覺的行動。受相關法規的保護和家長的溺愛和縱容,不少學生受不得委屈,甚至反過來欺負老師,老師不敢舉起懲戒的戒尺。二是各種行政檢查偏多,學校不得不安排教師加班完成各種資料備查,教師疲于應付。三是各類臨時性行政事務影響了教師執教。四是教師經濟待遇有待提升。平辦發〔2016〕9號文件《平塘縣深化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實施意見》中明確要求提高教師待遇,但是因財政困難沒有兌現,老師們雖然理解,但希望能縮小與公務員的待遇差距。
存在這些困難與問題,必須適時理順與解決。爲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合理招考引進人才,穩定教師隊伍。由縣人勞社保部門優化或爭取專項招考方式,引進教師的考試方式,改結構化面試爲說課方式進行,認真測試其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增加引進英語體育藝術類專業老師名額。加強招考、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力度,落實優惠政策穩定教師隊伍。探索實施對無視組織自行流動、辭職的教師給予組織人事的聯動性制約機制。
(二)強化開展教師培訓和教師自我繼續教育工作。一是提倡40歲以下教師進行在職學曆提升函授學習,出台相關激勵制度,對完成研究生學曆的在職教師給予學費補助。二是由縣教育局牽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師的全員培訓並進行考核。三是由教育局完善全縣名師工作室、各級骨幹教師的職責任務、考核要求和待遇規定。四是增加外出培訓機會並向一線教師傾斜,明確接受培訓後的二級培訓任務。
(三)完善人才合理流動機制,激發教師工作熱情。一是新學校的教師要按照老中青比例從老學校、鄉鎮學校選調補充,新招聘老師原則上先到農村薄弱學校受聘2至3年才能參加選調進城考試。二是教師的選調考試改爲閉卷考試與考察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實績相結合,避免高分低能現象和爲複習考試而疏于教學工作的現象發生。三是優化教師轉崗退出機制。優化教師隊伍配置,因事設崗,實行全員聘任制度,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競爭態勢,由縣教育部門主持對落聘教師進行待崗培訓、轉崗分流、辭退等,轉崗教師主要投入教輔工作和後勤服務,讓一線教師專心教學。
(四)加大力度開展教育“去行政化”工作。省州縣各部門針對學校進行的各種檢查及活動,縣教育部門要強化統籌力度,應由教育行政部門自行承擔行政工作職責,積極防止行政職能“下嫁”。同時,各類臨時性、階段性行政任務盡量不抽借教師。努力改進教師參與行政化、社會化服務的方式方法,切實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力保全縣教育教學工作質量穩步提升,爲脫貧攻堅同步小康夯實人才基礎。